| |
|
| 目前位置 : 首頁
> 永然文化出版
| |
|
|
震後居家安檢123
2005/10/12
|
作者:
徐源德
地震幾乎是無法預防的,僅能以結構的設計來做有限的預防及震後處理。目前已有建築物採用阻尼器來降低地震時對於結構體的影響。 九二一、三三一大地震是大家無法忘懷的重大災害,記得在地震過後,如何判斷建築物的受損程度突然變得相當熱門。其實判斷建築物的受損程度與修復計畫,牽涉建築、結構、土木等專業,一般大眾不容易深入了解。在此我們回顧一下簡易的判斷方法。 建築物設計規範為兼顧安全與經濟,要求耐震設計須保障建築物「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因此大地震後建築物之柱、樑、牆、樓板、樓梯等部位常出現裂縫,在工程上可說無法避免。這些裂縫的產生有的是因為地震所引起的應力超過構材所能承受的強度,有的則是因為地震所引起的變形超過材料所能容許的極限變形所導致。一般而言,裂縫的產生代表一種警訊,但並不表示裂縫出現,建築物就有危險,因此出現裂縫之建築物是否需要拆除,必須綜合勘查裂縫的位置、裂縫的多寡以及裂縫的寬度、長度、深度以作判斷。建築物於震後經專業人員評估結果,其結構損壞程度在中度或中度以下者,建築物均可經由適當之補強、修復後繼續使用,震後建築物之修復、補強,在日本極為普遍。 柱、樑及結構牆損害程度與修復補強之處理方式如下:
一、柱
(一)輕微裂縫(裂縫寬度○•二公釐以下);(二)有明顯之裂痕(裂縫寬度○•二公釐至一公釐之間);(三)混凝土保護層脫落,以上三種情況得經修復後繼續使用;犵大裂痕(二公釐以上),多處發生混凝土嚴重脫落,可見柱筋或箍筋,但鋼筋未挫屈且中間混凝土尚未爆裂脫落,需加以補強後繼續使用;玎箍筋斷裂脫落,主筋挫屈,混凝土碎裂,則需先將損壞之柱子去除後,再以新的柱構材來做替換及補強。
二、樑
(一)輕微裂縫;(二)剪力裂痕○•三公釐以下,混凝土粉刷脫落;(三)混凝土保護層脫落,但主筋未挫屈,鋼筋未斷,以上三種情況得經修復後繼續使用;犵保護層脫落範圍擴大,部分箍筋斷裂,主筋可能折曲,需加以補強後繼續使用;玎箍筋斷裂脫落,主筋折曲嚴重,樑內混凝土脫開,甚至導致樓層下陷,則須以新構件來做替換及補強。
三、結構牆
(一)輕微裂縫,水平向裂縫寬度在○•三公釐以下;(二)水平向裂縫多且延伸至柱,裂縫寬度在○•三∼○•五公釐;(三)有斜向裂縫,但未見牆內主筋,以上三種情況得經修復後繼續使用;(四)有大量之斜向裂縫,可見牆內主筋但未拉斷,邊柱之保護層脫落,需加以補強後繼續使用;(五)斜向裂縫擴大,牆內主筋拉斷,邊柱壓潰,柱筋挫屈,混凝土碎裂脫出,則須先去除損壞之牆體,然後新築牆體並做補強。 扼要地說,一般建築物的龜裂,在屋內○•三公釐以下,屋外○•二公釐以下,就不會發生安全上嚴重的危害,卻容易引起漏水的現象,應該予以修復。
|
| |
|
|
|
| | | | | | | |